流★★★★
作者的祖父是山東人,曾參與抗日戰爭,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攜家眷來台,當時作者的父親七歲。
作者於1968年誕生於台北,1973年五歲時舉家移居日本,
1975年七歲時回台北(小南門)短暫生活兩年後,九歲赴日至今已在日本生活了近40年,以日文寫作。
於今,「無論是身處日本或台灣,都無法得到百分之百的歸屬感」。
這樣的身世背景,驅動其探索國族認同的想望,
從自身不屬於日本亦不屬於台灣,同理上一代既不屬於台灣亦不屬於大陸的心情。
小說設定背景在1975年,主角身分借用作者父親,作者孩提時代所了解的台北,
以及其父遭退學、服兵役幾乎都是實際發生的事,說是想為自己寫下這些故事,
其實也記錄了國共內戰、台灣戒嚴解嚴的年代。
媽媽小作者五歲,不知道能追溯到幾代前都住在宜蘭,所謂的本省人;
但因為爸爸正是國共內戰來台的第三代,甚至家悅、家頤命名還承繼著祖譜,
也聽阿嬤講過蔣中正過世的當時,我感覺,書中描繪的時地事物都離我好近,彷彿就在我身邊。
上一代、上上一代的故事,不需灑狗血的大時代悲情,只需清新樸實地陳述,帶點幽默嘲諷,
卻足以讓我感受那個荒謬年代,哥兒們只因誰給飯吃就投效誰(共產黨或國民黨)
從此命運大不同也只能看破生死。
我很訝異作者童年的短暫停留,卻能將當時台北街頭的景象描繪歷歷,
甚至出現碟仙這些當時台灣風行的產物。
媽媽同事還有范仲淹的後代,解嚴開放後返陸,聽說祖墳壯觀盤據整個山頭,
我們之後,離這段歷史愈來愈遠、愈來愈事不關己,
回頭讀國共這段歷史,猶如我們現在看三國演義,看兵法策略,而非生離死別了。
東山彰良以此書榮獲日本文壇大獎直木賞,
但媽媽覺得其舊作「強尼兔的教父本色」更有意思,
而敘述相同時期的故事(日治、二戰、國共),仍無人能出吳明益之右。
【前往弔唁的民眾耐心等待,在等待期間仍忍不住傷心落淚。
看到老總統躺在青天白日旗的棺木內,被白花包圍,那些人再度放聲大哭。
啊,一顆巨星殞落了。偉大的總統離開了我們。
黑色靈柩車經過的沿途,女人哭倒在地,呼喚著蔣公的大名,
男人咬緊牙關,像靈柩車敬禮,從小就被洗腦的小孩更是競相嚎啕大哭。
世界各地都一樣,大人的眼淚通常都帶有很多政治算計,
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充分展現愛國心,難以預料日後會有什麼飛來橫禍。
因為當時國民黨統治台灣,我們生活在一九四九年頒布的戒嚴令下。.
在那個年代的台灣孩子心目中,蔣公就是神,一切都因老總統的尊意而存在,
能有電影、電視可看,能夠吃到美國的口香糖,能夠去學校上課,每天有三餐可吃,都要歸功於國民黨。…..
對任何人來說,國民黨代表光明燦爛的正義,必須消滅萬惡的共匪。
在我長大成人之前,一直以為毛澤東的頭上長著角。….
.蔣中正的兒子蔣經國順利承繼大統,一切都迅速步上軌道,甚至感覺比以前更加輕鬆愉快。
蔣經國的福態圓臉和父親不同,帶有一種牧歌式的悠閒,
他不穿嚴肅的軍裝或中山裝,而是像中小企業老闆一樣身穿夾克。
當時,還沒有人知道他骨子裡有多麼可怕,更不知道他可以對台灣最大的黑幫竹聯幫頤指氣使。……
但仔細想想,就覺得這件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蔣介石當年在上海時,不也和青幫頭子杜月笙私交甚篤嗎?】
【當人死去後,那個人所在的世界也隨之消失,即使沒有了他們,我仍然必須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靈魂與他們同在,
我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用他們的耳朵傾聽,對他們的態度抱著永遠的嚮往。我的心靈因此得到了安慰。】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