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_馬來西亞_後記
馬來西亞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
依序說著馬來語、華語(普通話、福建話、粵語…)、印度語,彼此之間以馬來語或英語溝通;
依序信仰著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印度教錫克教。
從世界各地湧入的觀光客夾雜其間,好比跟我們同組幫小象洗澡的家庭遠自北非摩洛哥。
除了各色人種,還有包著彩色頭巾露出臉蛋或黑色頭巾只露出眼睛,
與外來客無袖、短褲、夾腳拖的度假裝扮明顯對比,
商場美食街或街頭小吃攤各國食物壁壘分明卻共存一方,
部分地區在祈禱時間會像警報似地全區廣播放送回教音樂提醒教徒……,
「不同種族宗教對彼此習以為常、不以為異的尊重與接納」深深衝擊著我。
走在街上,我提醒孩子去看、去聽、去體會,這種兼容並蓄、世界大同。
回台第二天,爸媽上班去,寶貝倆還在放暑假,當晚阿嬤送寶貝倆回家,
媽媽才知道兩個穿著馬來西亞傳統服裝去阿嬤家跟鄰居小孩玩樂一整天,
看到寶貝倆延續著這趟旅行的快樂,媽媽心頭一陣暖,
建築、宗教、市集、古蹟、藝術、驕陽、步行、單車……,這麼呆板單調的行程,寶貝倆卻一致說「好玩!」;
我不敢大力推薦馬來西亞,尤其去過吉隆坡的好友們相繼說待一天、兩天就覺得無聊;
若非家悅、家頤同遊,精采魅力絕對大打折扣,
於是,睡前,媽媽再次重複前晚說過的:「寶貝,謝謝你們陪我去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行前,族群與宗教還不夠,此時的媽媽在他里霧繪本館,
講著赤道、熱帶雨林、香料貿易以及斜屋頂的高腳樓。
要問我怎麼教小孩,很簡單,竭盡所能、傾囊相授、將乏味的知識讀成動聽的篇章。
有一天,家悅、家頤的知識將超越我、更會自行尋求知識的來源;
在這天來臨之前,媽媽「創造」、「把握」並「珍視」傳遞知識的每一刻,而這也是媽媽在每一次出發之前的例行功課。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