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
似乎才剛讀完十年前的著作『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已經大到可以跟媽媽魚雁往返、就某個議題發表不同的見解了(註1)。
當然,最令人感傷、卻也是大勢所趨:
孩子在二十歲上下的年紀,想自己探索世界、不需要父母當導遊了(註2),
或許要再過二十年,才會想回頭顧盼爸媽。
其實也沒那麼悲觀,
我們自己在高中大學階段還不是對父母不怎麼搭理,
一直到進入中年、當了父母,才轉換小時候的角色—
換我們帶父母去玩、帶父母上餐館、教父母如何使用科技產品、
跟父母解釋”轟趴”之類的新語詞、甚至膽敢糾正父母老舊錯誤的觀念……
我跟龍應台至少有一個角色相同:兩個兒子的媽;
兒子對原生家庭的感情依附不若女兒,
但Honey總說:「孩子大了,我們兩個老的就過自己的。」
想想也是,
因為孩子失去的自我與自由,
總算在孩子大了可以重獲,有什麼不好?
希望到時我真能灑脫放手。
註1、我期許:在孩子還粘著爸媽時,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時間與關懷,等孩子大了,會因而願意敞開心靈讓我去了解他的想法或參與他的世界。但如果是政治、歷史、物理、化學這類的題目,我才疏學淺,寄望Honey可以解決。
註2、『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這是我在看〝孩子,你慢慢來〞後的書摘之一,而句中的安安就是書名的安德烈;當我對前一本書還留有些許印象,或是在看完這本書後回去看當時的讀後網誌,對孩子長大父母情感的收斂及親子關係的變化,體驗更深、衝擊更大
書摘:
『上小學的第一天,老師牽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綠綠、嘰嘰喳喳的小學生裡,你走進教室。我看著你的背影消失在門後;你的背著書包的背影。在那個電光火石的一刻裡我就已經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複:你上中學……你到美國遊學……當然,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我看著你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我恨不得把菸從你的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