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晚上家悅因為掛念著星期一又要上學了而睡不著覺,
媽媽先開導安撫、換爸爸抱著走一走、再躺回媽媽身邊折騰到十點半才終於睡著。
星期一一早問媽媽:「如果我今天上學又想哭了怎麼辦?」
媽媽:「寶貝,沒關係,你想哭就哭,擦擦眼淚再繼續上課,媽媽從來不會說不准哭、羞羞臉……」
其實媽媽自己更想哭,哇~~~
媽媽想起家悅一歲左右,每天早上媽媽出門上班,
走到一樓還能聽到家悅從三樓傳來的哭喊,直到媽媽走遠聽不見、也淚眼迷濛看不清了。
又想起家悅上小班哭了一個星期,媽媽也心碎了一個星期。
現在家悅上小一,只是從小時候的嚎啕大哭轉變為悶聲淚流滿面,這種「成長」更令人不捨。
星期一原是半天班,家悅下午要上陶土捏塑,媽媽決定中午再跑學校一趟。
媽媽觀察著家悅在課堂最後幾分鐘有點意興闌珊,
下課鐘聲一響,家悅似乎期待著媽媽的意外出現而四下搜尋,
與站在教室後方走廊上的媽媽四目交接時才彼此會心一笑,
媽媽看到家悅跟同學有說有笑、準備放學。
班上還有一個小男生也要上陶土,和家悅兩人被老師留在教室,
等走廊上其他同學排好路隊依序離開淨空後,兩個小男生才出教室,
老師:「你們兩個一起去陶土教室,還記得教室在哪兒嗎?」
上週一第一堂課由老師領著去,第二堂課得試著靠自己。
媽媽看到家悅召喚的眼神:「你們先走,媽媽等一下就跟上。」家悅和同學出發了。
媽媽跟老師打聲招呼,老師說:「家悅表現不錯,可能班上也有其他同學哭相互影響,
(當天)早上有哭一下下,跟老師說想媽媽……」老師和媽媽共識這是孩子的適應期。
媽媽跟上家悅並保持距離尾隨觀察著,
媽媽發現同學會不經意地拉著家悅的書包,而家悅或許因為回頭瞥見媽媽才有勇氣,
否則兩個一般高的小男孩,彷彿將被放學路隊的成排人潮衝往偌大校園的未知一隅。
兩個孩子來到二年二班(上陶土的教室)走向自己的座位,
放好書包、出教室洗手,應該記住了上週的進行模式。
媽媽跟家悅說:「媽媽在教室外面等你吃完飯再離開。」家悅應好。
媽媽看著家悅和同學拿出便當盒,到教室前面排隊、自行打菜,回座位吃飯,
這期間偶爾看看教室外面確認媽媽還在、偶爾被老師和其他同學互動所吸引,
但一口接一口很快把飯吃完了,自己再拿著餐碗到教室前面舀湯,
回座位喝完湯、收拾餐盒,才出教室找媽媽。
媽媽要家悅先跟老師報告要去上廁所,然後媽媽牽著家悅到洗手間,
家悅上完廁所洗好手再和媽媽牽手走回教室。
媽媽拿出兩個小蛋糕給家悅當下午點心,擁抱親吻道別,
看著家悅一路回頭跟教室外的媽媽揮手再見直到回座位。
從媽媽出現到離開,家悅都沒有哭。
當晚,媽媽如常在樓下按電鈴,家悅聽到電鈴聲自行下樓要去上日語。
一上機車,家悅開心說著:「我今天下午都沒有哭…
陶土老師說今天的周家悅應該不是上禮拜的周家悅吧(註1)……
你猜我今天陶土做了什麼?跟日本有關……」媽媽一連猜了壽司、和服、榻榻米、櫻花都猜錯,
最後家悅公佈答案:「是相撲。…我是全班最快完成的,老師說我做的很好…那個大肚子裡面是包保麗龍……」
上完日語回到家,媽媽看到成品忍不住驚呼:「好可愛喔!」
家悅繼續說著:「我有取名字,橘色丁字褲的叫阿福、綠色的叫阿賢。
你看阿福用力一推,阿賢快倒了、他的(左腳)腳尖翹起來一點點……媽咪,為什麼叫丁字褲,不要叫T字褲?……」
睡前媽媽跟家悅說已經看過家悅到直排輪和陶土教室、也看過家悅吃午餐,
家悅自己都做得到、沒問題了,媽媽不能每個中午都去看家悅,接下來家悅要自己加油了……
家悅似乎找回信心和勇氣,接受並了解媽媽說的話。
星期二早上,家悅已經不再擔心到校會不會又想哭了。
媽媽不需要問任何專家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家悅是什麼樣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關懷協助,只有媽媽最清楚。
爸爸一直質疑媽媽這樣是否對家悅過於嬌寵(註2),
但媽媽相信:媽媽在家悅小一甫開學的三個中午意外現身(註3),可以帶給家悅無比的勇氣去面對接下來的小學生活。
註1、老師意指家悅這週的表現較上週大為精進,上週上陶土時有哭、沒哭的時候也悶悶不樂
註2、
爸爸:「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過來的?」
媽媽:「或許就是因為你入學情緒沒有得到適當的紓解,才造成你現在懶散成性。」
其實媽媽也想到自己現在的苛刻或許也是源於成長過程中某個時點的情緒忽略吧
註3、
9/5(三)看家悅如何從自己班級到直排輪集合班級,
9/6(四)上全日班、媽媽中午看家悅在原位子上吃完營養午餐才離開,9/10(一)此篇所記
"或許就是因為你入學情緒沒有得到適當的紓解,
才造成你現在懶散成性。"
真是笑死我了!!!
9/11(二)下班回家,
家悅前來迎門:「媽咪,我今天在學校都沒有哭!」
還笑著自嘲:「我上學哭了快一個禮拜,今天終於沒有哭了!」
晚上九點媽媽闔上故事書,十分鐘後家悅就睡著了,
歷經幾日生理受制於情緒的輾轉難眠,
終於完全卸下、放鬆,而回復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