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的比較
媽媽連著重溫寶貝倆小時候說故事和拼圖,
其實是想表達生養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難免都會「比較」。
獨子也可以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較,
但基因、家庭背景、教養方式……太多變數,媽媽認為後者的「比較」不具意義。
家悅口語能力發展得早,從一歲半講了「我不要吃蛋」就開始完整句型的溝通,
兩歲翻書說故事,不是更小的時候說的火星文或自己亂編內容那種,
而是書上的「好多房子倒下來、地球、火山爆發、地震……」
因為才去過台中科博館,還會聯想:「媽媽,我有去看過地震。」
「相較之下」家頤就落後許多,
家頤兩歲八個月講三隻小豬,其中「我不知道」這句應該只有爸媽聽得懂。
還曾經因為大阿姨說家頤講話嚴重大舌頭而就醫,
醫生說正常後、媽媽才繼續享受家頤的臭玲呆。
也因此,爸媽就一直認為家頤各方面的發展落後家悅約半年。
隨著年齡增長,爸媽發現家頤後來居上,
兩歲四個月大時可以獨力拼好40片拼圖、也認識26個英文字母大小寫,
後來珠珠盤比哥哥還厲害,一進小班認識的國字也超越家悅小班甚至中班時的程度了。
媽媽的經驗是:「比較」適用於小baby的生理發展進度,
但到了某個年紀,差不多三、四歲,就能發現手足之間的個別差異,或允文、或允武,
在這樣的天賦、資質、個性等差異下,
又會發現弟弟講話時跟哥哥的用詞、語調、表情竟然一模一樣,
只有生兩個(或以上)的爸媽才能感受這種異中求同、同中有異的趣味!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