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
這是吳念真在週刊專欄的集結,
闔卷那刻腦子首先想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拍成劇集般的生動、生活、生命,
未料竟跟書腰文案『他筆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電影』相似,足見編輯所言甚是。
因著成長背景及生活經歷吧,有些故事不怎麼能產生共鳴,
我獨愛PART 1 心底最掛念的人及PART 2 日夜惦記的地方,
特別是吳念真與爸爸及胞弟的互動,
那種粗線條男人間若隱若現、卻細膩綿長的情感牽繫,深刻感動。
『最後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後的現在,還不時在我腦袋裡播放著。』
吳念真剛好跟我媽媽同年,他來自瑞芳、我媽媽來自宜蘭,
同樣有著家庭經濟不佳、求學過程輾轉的過去,
我媽媽沒什麼成就、但卻有(近乎獨力)養大三個女兒的強韌生命力。
可吳念真在維基百科詳列其自27歲至今的優異成績,
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客途秋恨……堪稱時代代表作,
他的每一部廣告獨特、逗趣、聚焦,連他的台灣國語都深具個人魅力。
但是『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才華出眾、表現卓越一如吳念真,也有其難言的悲傷啊!
於是,我要更珍惜自己平凡的現況。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