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貪吃的歷史★★★★
要比貪吃,我絕對敬陪末座,倒是蠻愛讀有關飲食烹飪的書籍,
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讀過了就知曉一二,也不用真的去吃的概念。
從西元三、四百年起,貪饞就被列為七或八大罪愆,
一直到【中世紀羅馬教士大啖佳餚】出自1517年的故事:
【一位羅馬客棧老闆死後獲准在天堂入口繼續開業,
不幸的是,教士們都沒被送上天堂,新開張的客棧門可羅雀,
「番紅花閹雞湯、餡餅以及或濃烈或清淡的各式葡萄酒」落得沒人捧場,
但路不轉人轉!店主把客棧搬到地獄去,找回以往的常客,生意好得不得了!】
一個世紀後,嘲諷天主教的故事持續著:
【有個教士想命令一位已為人夫和人父的馬車夫齋戒八天,馬車夫堅持不從,
抗議說他不想傾家蕩產,因為他親眼見識到「老爺和夫人四旬期間
施行齋戒,吃奢華的木瓜醬、威廉斯梨、米飯、波菜、葡萄、無花果等食物」】
到了西元十七、十八世紀,開始提升飲食的地位,
【(1615年)英國烹飪書以提供簡樸節儉的料理為主……
「但願食物的烹調以滿足自然天性為原則而非迎合我們的一時喜好,
但願食物能平息飢餓而非喚醒新的食慾,但願食物的原料取自自家花園而不是來自市集,
但願食物是因為為人熟悉而顯得彌足珍貴,而並不因為稀奇罕見或來自遙遠的國度」,
藉此與十七世紀起在歐洲逐漸稱霸的法國料理劃清界線】
直到十九世紀,【《饕客年鑑》(1803-1812)全書分為八大卷,
為後世樹立嶄新的文學類型「美食專欄」,並歷久不衰。
作者為讀者描繪一張巴黎美食地圖,標示出美味的膳食店、可口的餐廳,
範圍包括喧囂繁忙的市場和環境優美的高級街區,
也海納深受市井小民青睞、位於城郊的露天歌舞咖啡館,
於是巴黎首屈一指的肉舖、豬肉製品店、巧克力店、乳品店、蒸餾酒窖、
乳酪店、水果店、冰淇淋店、糕餅鋪、烤肉店、下水店、家禽肉舖等輪番登場。
此外,不忘提到餐盤店和餐桌布疋專賣店,因為餐桌裝飾藝術也攸關美食情趣。】
目前坊間充斥各類美食食譜、指南以及我讀的這本書,晚至二十世紀才出現:
【第一本美食旅遊指南《米其林指南》誕生於1901年,
自1920年代起開始推薦食物,接著評鑑餐廳並授予星等,
於是從巴黎經由勃艮地、里昂到蔚藍海岸的主幹道沿途矗立著一座座法國美食殿堂。
義大利則於1930年推出美食旅遊書……】
或許人們慶幸著自己生在這個年代,美食店家一輩子吃不完,
但其實【鑑賞美饌需要內涵與生活經驗】,
一窩蜂的短暫盛況最後落得倒閉收場的餐館其實不少,
因為消費者和經營者不具備鑑賞美食的能力。
【如果飲食不是為了追求享樂,而是為了恢復體力和維持健康,
我們確實能夠不帶罪惡感甚至有意地感受到神賦予飲食行為的喜悅。】
除了恢復體力和維持健康,我個人定義的飲食還包括情感交流,
因此,我總能感謝每一餐上天賦予我飲食行為的喜悅……
最後一章【貪饞,幼童與生俱有的缺點】,我並不認同,
以我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我相信孩子的攝食行為與飲食習慣深受父母影響,
也因此不免為過胖學童感到擔憂,不說基因,
孩子就是被父母教育怎麼吃、吃甚麼、何時吃……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